著名作家,也是宜興市文聯副主席的徐風,其筆下的紫砂藝人從容自如,著重文化底蘊,他批判紫砂壺時用文意境深遠,鞭辟入裡。他曾評論當代紫砂工藝大師張正中:「他至誠的向古老的傳統工藝鞠躬。然後,把心得體悟融於創作,去尋屬於自己的藝術之途。」
紫砂泥出現稀缺現象及紫砂壺適茶的雙重特性,讓紫砂壺成為茶道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器物。2010年長風春拍推出第一個中國紫砂專場,僅60件的紫砂壺精品竟拍得數千萬人民幣,自此各大型拍賣公司爭相推出紫砂專場,並確立紫砂壺為藝術獨立門類而廣受藏家追捧。而後,中生代製壺工藝大師隨著紫砂爆紅成為眾所矚目的巨星,身兼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江蘇省陶瓷藝術大師地位的張正中,就是當代頗受關注的製壺大師。2004年被評為「中國紫砂十二精英」,獲得「中國紫砂優秀青年陶藝家」稱號,其作品被譽為是學院派中能與傳統融合的典範。
順應當代美學觀 自我突破
訪談張正中時,會被他對紫砂藝術的極致追求強烈感動,這種追求經他詮釋後彷彿是製壺就該如此,有股出於大自然的靈氣。對於有人評論其紫砂作品稍顯另類,他說:「我創作紫砂花器,力圖在過程中探究出新的模式,非他人所謂是打破傳統。我敬畏傳統、尊重傳統,我認為在尊重傳統下的創新,才有被延續下去的價值。對於我的作品,我想說的是經由傳統啟發而產生或許更為貼切。」由此看出,張正中是把現代陶藝的語言融合在傳統造型中,既體現江南文人「清」與「雅」的傳統特徵,也順應當代美學觀與追尋自我對陶藝的突破,而獲致極大的成功。
了解張正中的壺要看徐風的評論。影片拍攝他曾說:「懂茶的人,才配做壺;精於茶道的人,才能做好壺。」所以他形容張正中的《南瓜壺》就像你的一個老友,守著你,在寒夜或者春宵,始終不離不棄;而《年輪壺》,乾脆就是一段老樹樁。古木的肌理,千年或者萬年,形象逼真,甚至樹幹上一個結疤蟲眼,也描摹得可圈可點。的確,張正中多次地提出:我們造「器」,要是為茶而生,為茶服務,因此作壺之人學喝茶懂喝茶,才能準確感受「器」的功能與美感,才能使壺和茶有機結合。
八年前,在紫砂領域早已聲名遠播的張正中來到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藝系攻讀碩士。紫砂圈並不以「文憑」論英雄,但他需要的不是文憑,而是大學的高度可以給他提升「眼界」。他說,傳統紫砂花器中除開創先河的《供春》壺外,幾乎以「象形」、「寫意」為主,難道我們當代紫砂還要繼續捏桃子、松竹、山水嗎?張正中渴望打開現代紫砂意象之路,錘鍊持久的藝術生命力,因此,從大學校門走出來的他,又再度跨入清華深造。直播有評論家尊稱他為「學院派」的領航者,是極為貼切的。
工藝融合文化 作品有靈魂
學院經歷讓他深刻認識到,當代紫砂藝術不僅僅是靠「形」的魅力去打動人,更要靠意義的含量去打動人。他認為,真正的當代紫砂藝術一定是與人的內在體驗相聯繫的,是與幸福感相聯繫的,是完全進入人們內心的,從而服務於人們的感受和觀念,這就是作為當代紫砂藝術家需要思考的「如何在作品中表現當代的問題」。紫砂是全世界工藝最複雜的陶瓷門類,它的存在不光是工藝價值,還有其背後所含有的藝術價值與文化價值。唯有掌握了工藝,才能表達作者的內心思想和藝術觀念,作品才有靈魂可言。這或許和一代宗師顧景舟曾說的「跟我的人,無文化者得我技,有文化者得我藝」有異曲同工之處。
張正中在當代紫砂藝術史上有其崇高的地位,他致力於紫砂花器全手工工藝的研究,恢復了紫砂花器的全手工製作及紫砂薄胎技藝,探索出一條獨特的花器創作之路,對近代紫砂全手工花器創作做出了較大貢獻。他不僅開啟紫砂花器另外一種前所未有的可能性,而且在創作之餘,以手把手的傳授方式,帶徒學藝,傳承紫砂技藝,為新紫砂藝術注入新血,使傳統紫砂擁有新的續用價值,擁有新的生命。張正中,就是這樣的一位紫砂陶藝大師。錄影
留言列表